颈椎脊髓损伤的病理

2020-12-17 0

颈椎脊髓损伤的病理

脊髓受到损伤后临床上常常立即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和反射等功能消失或减弱,有时也可能表现损伤初期临床症状较轻微,以后逐渐向加重趋势发展。其病理变化大致如下:                                                            

一)特发性脊髓损伤

1.脊髓性休克

患者在受伤后,脊髓的功能常常处于暂时性抑制状态,多见于椎间盘或黄韧带损伤后突然突向椎管,对脊髓形成一过性挤压和碰击所引起,也可能由于脊髓内神经细胞受到猛烈强大震动,发生超限抑制失能及阻滞所致。因为从人体标本和影象CT或MRI上看不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常可见到少量水肿,显微镜下也看不到神经细胞和纤维受损的病灶。此类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较重,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即可出现弛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48小时的对症治疗,脊髓功能开始恢复,康复后常常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状。如果48小时不能康复可出现持久的脊髓性休克症。

2.脊髓撕挫伤

常见于突发暴力造成颈椎骨折、脱位、黄韧带、椎间盘、软骨板等脊髓外围组织挤压脊髓;有时也可见于刀刃或弹片直接刺激脊髓,导致脊髓实质性损伤。临床上根据脊髓受损的程度,可分为脊髓撕挫伤、脊髓撕挫裂伤和脊髓辗挫伤,后者可使脊髓成为浆糊状态而病情危重,其病理变化如下:

(1)血管:脊髓血管显示破裂性出血或痉挛。

(2)神经细胞:出现脊髓神经细胞肿胀、尼氏小体聚集、染色体溶解、核消失、胞浆呈空泡状或无定形态。

(3)神经纤维:长索神经纤维轴索旁的空隙增大,髓鞘发生损伤性改变,各层髓磷脂相互之间出现分离状态,髓鞘可断裂、轴索裸露或断裂呈球状。

上述病理改变,轻度损伤见于脊髓表面;中度损伤见于脊髓中央;重度损伤见于脊髓整个横断面。

(4)脊髓横断:多在横断后即刻或数秒钟内使人休克死亡。脊髓断端灰质中央表现出血、坏死、继之白质也同样坏死。发生坏死的原因是髓鞘在白质粗的及中等粗的轴索断处形成空泡,空泡破裂后释放出溶酶体和自溶酶等物质使其自溶坏死。上述病理变化常见于缓慢死亡者,即刻死亡者当时只能见到脊髓断端中央出血。

(二)、继发性脊髓损伤

1.

脊髓受到外力撞击后会发生创伤性反应,常见于脊髓缺血缺氧或受到某种压力突然解除时,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脊髓不同程度的水肿发生。水肿开始表现较轻,数日后可逐渐加重,轻者临床反应慢而小,重者则快而大。水肿减轻或消失后,其功能可得到恢复,但神经组织间隙渗出物的机化反应对神经信息的传导有一定影响。

2.脊髓受压                

常见于严重的椎间盘突出物、椎体错位或骨刺在外力作用下压迫脊髓造成患者瘫痪。因为脊髓本身没有受到直接损伤,当压迫因素快速消除后,脊髓功能可能全部或大部分恢复。但是,脊髓如果受压时间过长或者受压过重时脊髓组织可因血液供给不够,出现缺血缺氧而坏死、液化等反应。脊髓受压处发生液化多在一年后出现,最后受压处形成疤痕或出现萎缩等继发性病理变化,使其功能持久不能恢复。一般患者于脊髓受压后数周由弛缓性瘫痪转为痉挛性瘫痪,常表现出病程长,症状减轻缓慢等顽症。

3.椎管内出血

脊椎受损伤后,有时也会导致椎管硬膜囊内或硬膜外的小血管破裂出血,一般开始时出血量较少,尚无影响,久则出血量较多时,使椎管内压力升高压迫脊髓,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症状。特别是在颈椎上端,出血可迅速影响蔓延到延髓脑干,患者可因呼吸中枢、循环中枢受压迫失能而死亡。

(三)颈椎脊髓损伤早期神经病学表现

颈椎脊髓损伤早期即表现出危重的全身多脏腑不同程度临床症状。髓核等物质向椎管内突出损伤脊髓较重者,可见四肢瘫痪及功能减退或消失,瘫痪的情况取决于脊髓受压损伤的程度和平面高度。

1.第一至第二脊髓节段平面损伤时,表现非常危重。

患者多即刻死亡。能送医院诊治者只有以下神经病学改变。

(1)运动改变

第一、二颈脊神经的部分纤维加入舌下神经,分支到甲状舌骨肌及肩胛舌骨肌外,还组成舌下神经的降支,与第三颈脊神经的部分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因此当第一,二颈脊神经受损后,必然会影响到这些肌肉功能。

(2)感觉改变

第一、二颈脊神经的前支与第三、四颈脊神经的前支组成颈丛,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主要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枕大神经由筋膜内上行,在枕外粗隆与颞骨岩部乳突连线外、中1/3交界点穿出而达枕部皮下,支配枕部肌肤。耳大神经则由胸锁乳突肌后上缘穿出向前上方行走支配耳廓的皮肤。当环枢关节错位、齿状突断折、滑脱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迟缓等功能失效状态。

(3)第三颈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第三颈脊髓在第二、三之间发出,由于这个部位的脊髓非常重要,它支配膈肌及肋间肌协助肺呼吸。因此当第三颈脊髓受损后,由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患者多因呼吸停止立即死亡。社会上执行绞刑导致第二、三颈椎错位分离、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而即刻死亡。在颈椎轻度受损患者中,由于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而使椎管腔增大,此时脊髓和相应神经根也可不受挤压和损伤而无神经症状,这一点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以防假象出现而治疗不当造成病情进一步加重而危险。

(4)第四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第四颈神经在第三、四颈椎之间椎间孔发出。

(5)运动功能改变

重度损伤后出现四肢瘫痪,四肢成连枷状形态,上肢的全部活动都消失,因膈肌受第三、四、五颈神经支配,第四颈神经受损后,临床症状也必然波及到第三颈神经。故第四颈脊神经受损后,患者的自主呼吸往往丧失,如果不能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抢救,将会很快窒息死亡。经抢救使脊髓休克期过去后,四肢肌肉可由弛缓性瘫痪转变为痉挛性瘫痪。颈脊髓受损反应稳定好转和消失后,膈肌功能有可能恢复,从而促使自主呼吸趋向好转,但此时呼吸功能仍较微弱,与正常呼吸有较大差距,需继续综合治疗。

(6)感觉功能改变

出现锁骨平面以下感觉消失,多种脏器功能也随之丧失,其它如括约肌、性腺脏器、体温调节组织和血管运动等功能也出现感觉功能消失。

由于颈脊髓与睫状中枢和丘脑相通,当脊髓前侧和外侧束损伤后,可出现眼睛睫状肌和提眼睑肌及眼球四周肌肉之间的功能可出现分离现象。

因为血管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鼻塞、张口呼吸、语言间断性声音低小徽弱等症状。其它也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咳嗽困难(饮食误流入气管不能呛咳排出),最后多因缺氧而死亡。此症类似脊髓侧索硬化症晚期患者的临床呼吸肌麻痺表现。

2.第五颈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第五颈脊髓节段受损伤后,当时可因急性期局部水肿而出现膈肌功能下降,加之其它症状如肠胀气等现象,会使呼吸更加困难。

(1)运动功能改变

因支配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肘后肌的神经节段损伤,双上肢表现瘫痪不能自主活动;肩部则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牵拉功能存在,可能出现用力耸起肩峰症。

(2)感觉功能改变

患者第五颈脊髓损伤后,除颈部和上臂前方三角肌区有片状感觉正常存在外,其它所属区感觉都会消失。称为“孤岛”样感觉症。

(3)反射功能改变

患者除肱二头肌反射微存或消失外,其它肌腱反射都消失。

3.第六颈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因颈脊髓损伤性反应,加之肠胀气影响,呼吸功能将更加低弱。

(1)运动功能改变

出现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三头肌瘫痪,表现肩部失能下垂、内收和肘部伸展消失,但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和肱二头肌仍能收缩,因而患者肩部可抬高,上臂也可外展 90度。第六颈脊髓节段以下所支配的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都会出现瘫痪。

(2)感觉功能改变

肱二头肌、肱桡肌感觉可都存在,肱三头肌感觉消失。

(3)反射功能改变

肱二头肌、肱桡肌反射都存在,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AA.jpg

4.第七颈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患者出现膈神经功能正常,但表现腹式呼吸。

(1)运动功能改变

上肢可轻度外展,前臂屈曲于胸前,腕可向桡侧偏位。伸指总肌力明显减弱,其中以伸展指的肌力微弱而障碍;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浅肌、屈拇长肌都表现肌力微弱,手呈半握状态。肱二头肌的肌力可表现正常。

(2)感觉功能改变

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的尺侧3个手指感觉障碍,食指有时也感到障碍。

(3)反射功能改变

肱二头肌和桡骨骨膜反射存在,但肱三头肌反射消失或微弱。

5.第八颈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患者可见单侧或双侧的Horner氏征,由卧位改为直立位时,可出现血管运动性障碍反应,表现位置性低血压,经过锻炼康复后,此类现象即消失。

(1)运动功能改变

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对掌肌、对指肌的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时表现爪形手。

(2)感觉功能改变

感觉功能障碍表现在4-5指、小鱼际肌、前臂肌内侧、躯干及下肢。

(3)反射功能改变

三头肌、腹壁、提睾、膝腱和跟腱反射都会有障碍。

以上二、三所述是以颈椎急性损伤后脊髓早期危重反应为主的。与颈椎、椎间盘、脊髓等组织退行性慢性渐进加重,引起的颈椎病有些相差不同之处,在以下各型颈椎病所述中可显示出来。

选自(胡进江《定向正骨治疗疑难症》讲义)

请点击:胡进江——定向正骨法传承弟子招募中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