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脚”和“阴阳脚”的正骨手法

骨盆旋移综合症的病因、病理:病因多由骨盆诸关节发生扭伤、挫伤,引发关节错位所致。
临床体征:
(1)阴阳脚:病人仰卧床上,双下肢自然伸直略分开,放松双足,表现一侧外旋(称为阳脚),是髂骨后旋错位是髋关节后移所致,另侧相对内旋(称为阴脚),是髂骨前旋错位使髋关节前移所致(按中医定位法,内为阴,外为阳)。
(2)长短脚:病人仰卧,双下肢伸直并拢,双踝间中点与脐、鼻中点成一直线,术者将其足做背屈,如两足跟不等长,即为“长短脚”。是由骶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侧摆错位,致使骶髂关节上、下错位,或由腰骶关节的“侧摆式错位”,导致腰轴与骶轴侧弯引起的。脊柱侧弯亦会引起“长短脚”,故应做进一步检查“腰三角”和“骶三角”:病人俯卧,术者测量其双侧髂后上棘与骶尾关节等腰三角形,若左右边不等长,即为骶髂关节错位,患侧的骶髂关节部多有压痛,结合X线照片诊断和确诊;若此三角形左右边等长,局部无压痛,应检查髂后上棘与各腰椎棘突降的等腰三角形,以鉴别长短脚是否由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脊椎侧弯所引起的。
正骨推拿复位法:
一、骶髂关节错位正骨推拿法:
(1)“侧卧牵抖冲压法”适用骶髂关节混合式错位,纠正“长短脚”和“阴阳脚”。病者取侧卧位,“长脚”在上,“短脚”屈髋屈膝平放床上,患者双手紧握床沿以固定上身,术者根据“阴阳脚”选定站立位置,例如右下肢为“长脚”又属“阳脚”者,术者立于患者背侧,左手按在髂嵴上(发力时促使髂骨下移),右手按臀部偏髂嵴部(发力时促使髂骨旋前),助手双手抱握长脚踝关节上部,作好牵抖姿势,术者口令“1-2、3”时,二人同时短促发力完成牵抖冲压法,术者双手方向不同,将使髂骨既向下,又向前旋而达松动错位关节目的,此谓“松懈手法”,用力轻,重复2~3下;患者翻身,体位同前,术者站其前侧,双手放置其髂嵴上方、前方,牵抖冲压时,术者双手用较强的推力(左手向下,右手向后),将髂骨即向下又向后旋的而达复位目的,此谓“复位”手法,用力重,重复3~5下。患者改为俯卧位,检查骶骨及双下肢情况,若双下肢同时牵抖2~3下,此为“整理”手法。如果仍有长短脚未纠正,应注意检查腰椎(或全脊柱),发现错位部应加以治疗。
(2)屈髋屈膝旋髋按压法:适用于骶髂关节“旋转式错位”,纠正“阴阳脚”。患者仰卧,将“阴脚”屈曲做4字状,术者用拇指按压于内收肌群的趾骨附丽处,另手由上而下揉捏、弹拔其痉挛的内收肌群4~8遍,缓解肌痉挛;接着,术者一手紧握“阴脚”踝部,另手托付膝部,将此下肢做屈髋屈膝位的旋髋动作,“阴脚”旋髋由内向外,活动2~3下,将髋屈旋向上外侧时,助手固定“阳脚”大腿部,术者双手同时将其“阴脚”大腿向外上方用力按压2~3下,随即将其腿向下牵抖1~2下;“阳脚”不用作内收肌群手法,屈髋屈膝和牵抖法同“阴脚”,但旋髋方向不同,由外向内旋,冲压方向为对侧肩部,按压2~3下。此法可重复2~3遍。
(3)按骶板髂法:适用于单侧骶骨向后,髂骨前旋者。患者俯卧位,“阳脚”,“阴脚”伸直,术者立其“阳脚侧”,一手掌按定“阴脚”侧骶骨后旋隆起部作“定点”,另手抓紧前旋的髂骨部,嘱患者配合“阳脚”的膝关节伸屈动作,当术者发力冲压骶椎向前,同步将髂骨扳向后时,患者用力将膝关节由屈位伸直,重复2~3下,若整复困难,应再加用俯卧冲压法(下文详述)。
(4)俯卧牵抖冲压法:适用于纠正骶骨滑脱式错位,骶骨“点头”或“仰头”。患者俯卧床上,胸前垫软枕,用摇腿揉腰法调整腰椎侧弯后,再用本法。骶椎“点头”者,加一个高枕垫于下腹部,(L、S前方),术者双手分叉分别按于S-椎和L51451-4椎后突部,作为定点,并口令1~2、3,助手听口令3时,用较轻力,牵抖长脚2~3,后用力牵短脚3~5下,双脚等长后,在牵抖双脚2~3下,嘱患者在口令3时,用力咳嗽西下。“仰头”者,上腹部和髋下部各垫高枕一个,将后突的腰骶部悬空与二枕之间,术者双手重叠于后突隆起部,作为定点,牵抖手法相同。术者的定点和冲压力方向的准确,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摘自(段俊峰《脊柱病因治疗学》第2版)
请点击:龙氏正骨包括那些内容以及手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