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的物理检查方法
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疾病的正确诊断有赖于病史的完整采集、专科理学检查,以及恰当的影像学检查。其中,认真且全面、系统的专科理学检查对于疾病的定性、定位尤为重要。被检查者可采用立位、坐位或卧位,肌肉放松,上肢自然下垂,俯卧检查应去枕平卧。注意防止因姿势不当造成的误差。
一、视 诊
视诊是脊柱疾病诊断的第一步,从患者进入诊室便已开始,诊室应光线充足,检查者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包括全身和局部状况两个方面。
观察患者的表情、步态、坐姿、脱衣去带等动作,如果姿势异常,应注意其是否能主动矫正,矫正时有无疼痛,并正确判断疼痛与其主诉是否相关。姿势性侧凸多见于儿童发育期坐姿不良以及一侧下肢缩短、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代偿改变,患者能主动矫正。器质性侧凸多见于肌肉麻痹、脊柱或胸廓的先天性发育畸形,不受体位影响。腰椎滑脱、水平骶椎等可引起脊柱前凸;脊柱退行性变、佝偻病、强直性脊柱炎、外伤等可引起脊柱后凸。
局部观察包括皮肤色泽、形态,是否有红肿、萎缩、瘢痕、创伤等。
二、触 诊
进行触诊前首先告知患者需检查的部位,取得患者的知情合作。充分暴露检查部位,采用先正常区域,后损伤区域的原则;以及患侧与健侧对照的原则反复认真地进行检查。检查者应动作轻柔,避免使病人产生不必要的痛苦。
在软组织触诊时,要注意皮肤温度是否正常,有无出汗。局部有无压痛,注意压痛的部位、程度、深度、范围、性质等。判断软组织有无肿胀、肿块、痉挛以及萎缩,若有肿块,应注意肿块的具体部位、大小、硬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波动感。椎旁肌肉压痛常提示劳损或肌纤维炎,落枕时斜方肌中点出现压痛。
了解脊柱的体表标志有助于对疾病的定位。通常情况下,第二颈椎的棘突是在体表能触及的第一个棘突,第七颈椎的棘突最长,隆突最明显。双侧肩胛冈内侧连线的中点对应第三胸椎,肩胛下角连线的中点对应第七胸椎。第三腰椎的横突最长。双侧髂棘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对应第四腰椎。棘突是脊柱物理检查中最容易触及的骨性结构,其连线应是一条直线,触诊时应注意棘突排列是否偏曲。椎间盘突出、外伤时相应棘突会出现压痛。椎间小关节触诊前,嘱患者俯卧位,完全放松,自上而下移动手指,在椎间小关节,注意有无结构的异常和疼痛。
三、感觉和运动检查
感觉检查包括对浅感觉,如痛觉、温度觉、两点辨别觉、触觉的检查;以及对深感觉,如振动觉、压力觉的检查。检查应嘱患者闭眼,在身体两侧同时进行,以便对照。
周围神经病变时,各种感觉均出现障碍,且往往伴有运动障碍、反射障碍等,即所谓的综合性障碍。椎间盘突出、髓外椎管内肿瘤可压迫神经根,引起根痛,疼痛沿神经根的分布扩散。脊髓空洞症患者可因脊髓后角或前联合受累,出现各种节段性感觉分离。脊髓侧索病变,出现病灶以下层面的对侧感觉障碍。
正常情况下,脊柱可作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运动,颈、腰椎活动度较大,胸椎活动度较小,骶尾椎几乎不能活动。肌纤维组织炎、外伤导致韧带损伤或骨折、椎间盘突出、脊柱滑脱等情况下,脊柱的活动度会受限。检查时应注意不要加重患者的痛苦,外伤所致的脱位,应避免活动。
四、常用于脊柱检查的几种特殊实验
1.压顶试验
患者端坐位,术者双手重叠置于其头顶向下加压。若出现颈痛、上肢放射痛,提示有颈椎病或椎间盘突出。
2.叩顶试验(椎间盘挤压试验)
患者正位坐立,术者用拳隔手掌叩击患者头部,如引起颈痛并有上肢窜痛和麻木感,或引起患侧腰腿痛,均属阳性,提示颈或腰神经根受压。
3.旋颈实验
患者头部后仰后左右旋转,若出现头晕、眼花,提示伴有椎动脉型颈椎病。
4.前屈旋颈实验
患者头部前屈并左右旋转。颈椎小关节紊乱、增生时可出现疼痛。
5.颈椎分离试验
患者取坐位,术者位于其侧方,一手托住患者颏下,另一手托住枕部,然后逐渐向上牵引头部。患者感到颈部和上肢的疼痛减轻为阳性体征。
6.臂丛神经牵拉实验
患者取坐位,头向健侧偏,术者一手抵患侧头侧,一手握患腕,向相反方向牵拉。颈项或患肢疼痛为阳性,说明臂丛神经根受压,有颈椎病或椎间盘突出的可能。
7.挺胸实验
病人正立位,挺胸,两臂后伸,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臂及手部有麻木或疼痛感即为阳性。
8.直腿抬高试验
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握住其踝关节,另一手置于其膝关节上方,保持膝关节伸直的情况下作直腿抬高动作。若屈髋70°以下出现腰腿痛,并向下肢放射为阳性,见于椎间盘突出,单纯坐骨神经痛等。
9.“4”字实验
患者仰卧,患侧髋部与膝部屈曲并外旋,将其外踝置于伸直的另一下肢膝上部,形如4字,若根本不能完成,并髋部疼痛,为髋关节病变;术者一手压对侧的髂前上棘,一手在患侧的膝部向下压,使患侧骶髂关节发生扭转,出现骶髂关节疼痛者,说明病变在骶髂关节。
10.骨盆分离或挤压实验
患者仰卧,术者分别用两手压在两侧髂骨翼上,并用力向外按或向内挤压,有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骶髂关节病变或骨盆骨折。
11.床边实验
患者仰卧,患侧下肢悬垂于床外边,另一侧下肢髋与膝部尽力屈曲,病人双手抱住膝部,以固定脊柱。术者一手按住屈曲的膝部,另一手按压悬于床边的大腿下段,此时骶髂关节受到旋转力的作用,如发生疼痛为阳性,提示骶髂关节病变(本实验需要排除髋关节病变)。
12.斜扳试验
患者仰卧或侧卧,术者一手握住患腿使之屈膝屈髋,并强使该侧髋关节屈曲内收;另一手扶住患者肩部,以稳定上身不动,这时臀肌牵拉和大腿内侧加压骨盆,使骨盆轴产生旋转压力,若骶髂关节不稳则产生疼痛。
13.仰卧屈颈实验
(1)患者仰卧,术者一手压住胸前,使胸腰脊柱部不能前屈,另一手托起病人头部慢慢向前屈,直至下颏部抵到胸部,持续1~2min,若出现腰腿疼为阳性,常提示脊柱外伤,腰椎间盘脱出症。
(2)病人站立,下肢伸直。被动前屈患者头部,若病人感到腰痛或下肢放射痛,为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
14.挺腹实验
让患者处于仰卧位,两手置于体侧,以枕部及两足跟为着力点,将腹部向上抬起,如可感到腰痛及患侧下肢放射痛,即为阳性。如不能引出疼痛,可在保持上述体位的同时,深吸气并保持30s,至面色潮红,患肢放射痛即为阳性;或在挺腹时用力咳嗽,出现患肢放射疼痛者也为阳性。如上述方法均不能引发患肢疼痛,还可以在患者挺腹时,以双手压迫其颈静脉,此时若出现患肢疼痛,仍是阳性体征。此试验原理是通过增加腹内压力而增加椎管内压力,以刺激有病变的神经根,引发腰痛及患侧下肢疼痛。
15.跟臀实验
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术者握住其踝部,使其足跟接触到臀部,这时大腿前肌群牵拉骨盆,使之前倾,如果腰骶关节有病变则出现疼痛,骨盆甚至腰部也随之抬起。
16.拾物试验
患者若一手扶膝下蹲,腰部挺直,另一手拾物为拾物试验阳性。常见于椎间盘突出、脱出,腰肌劳损等。
选自(陆云生《脊柱医学影像检查读片与诊断》讲义)
请点击:《解剖基础与临床精讲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