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节段抵抗载荷的稳定功能
一般认为运动节段稳定性的因素(运动节段稳定器)有四种:一是结构性稳定器,包括椎体的形状、大小,关节面的形态、大小、受力方向,二是流体力学稳定器,指髓核的稳定度;三是张力性稳定器,包括韧带、纤维环、关节软骨;四是随意性稳定器。包括位置肌和运动肌。Pamjabi认为脊柱的稳定性由三个部分组成:椎间盘、韧带和椎骨构成内源性稳定,而脊柱周围的肌肉构成外源性稳定;另外还有神经系统来控制上述两个系统,使它们协调稳定。
(一)结构性稳定器。大多数学者认为。作用于颈椎的剪切应力主要由小关节来阻抗,而椎间盘则主要承受轴向的压力。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骨性结构的缺损或破坏,是引起颈椎失稳的因素之一。如椎弓发育不全、峡部不连、先天性小关节缺损、椎体发育缺损等,均可引起颈椎滑脱或失稳。不少学者报道手术切除椎板、小关节、椎间盘、椎体等而发生颈椎失稳的病例。其中棘突及横突对维持颈椎稳定的作用较小,而椎板、小关节突等对维持颈椎稳定的作用较大。
(二)流体力学稳定器。流体力学稳定器在诸稳定器中对于维持运动节段的稳定性是第一位的。含水能力强的髓核有良好的预负荷状态,使椎间盘有足够大的内压力,即良好的弹性。Brinckmamm认为一个高的椎间盘内压是维持生理状态下力学功能的先决条件,髓核的流体力学稳定机制是形成运动节段预应力稳定的源泉。髓核亲水离子键的高吸水性赋予椎间盘产生颈椎纵轴的拉伸力,相邻两椎体间产生相对分离倾向,这一拉伸力效应,使椎骨连接的韧带产生高张力。若髓核内流体力学的机制丧失,椎骨连接韧带的张力就无法形成,节段稳定性也随之降低。
(三)张力性稳定器。韧带等胶原组织在承载时的张力与椎间盘流体水压组成一对方向相反的力偶,椎间盘的压力促使两椎体间相分离,而膨出的纤维环和韧带的紧张性限制椎体的分离倾向,两种方向相反的综合力使颈椎得到较大稳定。张力性稳定器以往被称为内源性稳定,丧失胶原组织的张力性稳定时颈椎尽管整体上仍呈现正常形态,但其节段运动方式和幅度均要出现较大异常,称之为节段性失稳。
(四)随意性稳定器。外源性稳定是由颈椎周围的肌肉提供的,各阻抗肌群的合力如同绳索一样,从四面八方牵拉颈椎,维持着颈椎的外源性稳定。颈椎的外源性稳定远比内源性稳定更为重要,失去内源性稳定,颈椎尚能维持正常形态,失去外源性稳定,颈椎即不能维持其正常形态。颈部肌肉多起于椎板及棘突,且以此为中心向各个方向伸展,每块肌肉可作用于相对椎节段,为颈椎提供临床及动态稳定。
任何有生命物质的所谓稳定性,都是相对暂时的。因为生命只能在动态中求生存获进化,而动态往往产生不态稳性。不态稳性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认真研究掌握它的循环代谢规则,就能调控动态稳定期延长,使不态稳期缩短而康复长寿。
选自(胡进江《定向正骨治疗疑难症》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