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连接人体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网络系统,也是我们通过体表来医治内脏疾病的感传线路激发处,其中最主要的有十四条经脉线循行于人体,这十四条线又有许多分支,成为络脉,经脉与络脉形成一个网络系统,血和气在这系统中运行流动,以维持全身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经络学说是从治疗经验中发展出来的,是中医最重要的一部分。
用现代科学证实经络的存在;
人体的经络不是一个古代中国人发现的抽象系统,近三十年来,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分别用声学光学电学核学及化学等多种手段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他们不但证实了十四条经络线百分之百是真的,而且可以在任何人身上测出来,测得结果和两千年前的经络学,一千年前经络铜人模型上描述的有惊人的一致。我们的祖先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又是怎样测试出来的,这至今还是一个谜。
中国古代十四条经脉线的现代科学验证(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经络组和北京经络中心在祝总驤教授领导下,采用多学科协作攻关,20年历尽艰辛,终于用三种生物物理学方法正实古典的十四经脉图谱具有惊人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1)电激发下的机械探测法(经络的循经敏感特性)——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
我们在被测试者的古典经脉线的井穴(即十二经脉在指趾端的第一个穴位)上放置一个小电极,再把另一个大电极放在对侧的大腿上,通脉冲电(电流很弱)后,井穴处就会感到麻。这时拿个尖头的小橡皮锤在皮肤上沿古典经脉垂直方向扣击,只要小锤一碰到这条经脉线,他就会觉得酸麻胀,有的还会感到这感觉在上下“窜”。我们在这条线上的这个点上反复敲,证明这是一个高度敏感的点,用红笔点上一个标记,然后再敲另一处,又敲出一个敏感点,把这些点连起来一看,正好和古典经络图符合,也就是说,用电激发和小锤机械扣击的方法,就能在你身上找出一条敏感线,这条敏感线就被命名为隐性循经感传(LPSC)线。这条线每人都存在,98%的人都能被测定出来。
(2)皮肤电阻抗测试法(经络的低电阻特性)——循经低阻线(LIP)
使用特制电阻测定仪,用的是低频脉冲电源作为测试电源,它有两个电极,一个是探测电极,一个是参考电极。参考电极拿在受试者手上,用探测电极沿与古典经脉线垂直方向的线上扫描。当探测电极触及经脉线时,电阻突然下降,测试仪上的指针就会偏转,这样就可以找出一个低电阻点,称为循经低阻点(LIP)。我们用绿点表示,把所有的低电阻点连成一条线时,就会发现它也正好和古典经脉线一致,再用第一种方法扣击侧出的敏感的红点重合在一条线上。
(3)扣击声音探测法(经络的高振动声特性)——循经高振动声线(PAP)
用一个尖头橡皮小锤,一个医生用听诊器就能找出经脉线。具体方法是,用小橡皮锤按第一种方法沿古典经脉线的垂直线上扣击,扣击力量要均匀,你会发现每当小锤叩击到经络线上时,就会听到一个音量加大,声调高亢洪亮,如叩击在空洞地方的那种(空空)的声音,我们把它叫做经络的高振动声,把这种点叫做高振动声点,用蓝点标记,把所有蓝色的高振声点连成一线,恰好又和前面的红点绿点重合在一条线上。这条线就是经脉线,就是我们利用经络线具有敏感性低阻抗和高振声的特点测定出来的经脉线,我们把它叫做试验经脉线。这些经脉线只有1毫米宽度,而且对于每个人来说是终身不变的。
还有令人吃惊的是,用这三种方法所测出的十四条经脉线循行路线竟然和古代经络图谱及宋代针灸铜人模型标记吻合。试想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能够这样精确的测绘出如此复杂的经络循行图,是多么令人振奋和自豪啊!
(二)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著名科学家,上海复旦大学费伦教授,经过数十年研究,于1998年3月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第一次发表研究成果。这份研究报告,是人类第一次用物理学的方法,从人体解剖中证实经络确实存在的证据。
在这个研究之前,天津有一个小组在经络研究方面,曾经发现当针刺入穴位时,会使穴位周围产生大量的钙离子。因此判断在人体的穴位附近应该存在着可以随时释放钙离子的钙库。找到这个钙库应该可以找到部分穴位的物质存在证据。小组首先在活人身上对穴位进行三位空间定位,并在核磁共振(MRI)设备下观察针刺时的实际落点。中医的穴位依照不同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层,因为穴位只有在活人身上才能定位,这个实验瞄准的是腿上胃经的地层。经过穴位定位并同步在离体的人腿上进行解剖,发现小腿上的胃经所有穴位的地层均停针于腓骨与胫骨之间的骨间膜上,这是一种结缔组织,以往对它的了解尽止于是人体组织之间的连结功能。
于是小组将该片骨间膜割下来,送到物理实验室,用质子加速器进行分析,发现有七种元素“钙(Ca),磷(P),钾(K),铁(Fe),锌(Zn),锰(Mn),铬(Cr)”等,在穴位和非穴位上的含量有40-200倍之间的明显差异,而一个穴位的直径约5-8毫米, 所有这些富集的众多分子都只存在于骨间膜的表层,约一个微米的厚度。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成果,是中国第一次发现经络存在的最具体物质证据,从此没有人可以怀疑经络和穴位是虚无飘渺的了。(取材于中国大陆《科学通报》1998年3月号,费伦教授等作者的“经络物质基础及其功能性特征的实验探索和研究展望”一文)
接着小组继续对这片骨间膜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它是由数种不同蛋白质分之构成的一种生物液晶态(Bio-LipuidCrstal)的物质。根据物理学的常识这种构成胶原纤维的生物液晶态具有光纤维的物理特性。上海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中的丁光宏博士所带领的小组在研究中发现人体的毛细血管多数呈不规则状,唯独在穴位点附近的毛细血管呈规则的并行线状,而且平行于经络。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只要在相邻的穴位间有一定的压力差,在人体的经络中就会形成管线外毛细血管间的组织液流场。这有点像海洋中的洋流,没有管子,但有水流。这也很像在”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荣卫之气的卫气,荣气是血管的血液,这里发现的管外流场,很可能是卫气。
这些经络附近的特异现象,可以说明人体的经络不是一个古代中国人所发现的抽象系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逐渐出现更多经络存在的证据。
选自(胡进江《三通生命源治疗疑难病症》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