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解剖组织学结构特点与发病的关系

2022-09-08 0

椎间盘解剖组织学结构特点与发病的关系:

椎间盘即椎间纤维软骨盘,形状在横断面上与其所连接的椎体形状一致,是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组成的一个弹性软垫。椎间盘的厚薄,视其所在脊柱部位不同而异,运动较多的地方椎间盘较厚,运动较少的地方椎间盘较薄。在组织学上三部分 均由软骨细胞和间质组成(间质包括弹性胶元纤维、酸性粘多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复合体),但各部分含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态。这种解剖组织学结构适应椎间盘功能的需要。

(1)退变与发病的关系:

椎间盘随着人体年龄的变化亦发生相应的生理病理变化。按年龄可分为三期:1~20

岁生长发育期;20~30岁成熟期;30岁以后退变期。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椎间盘的三个部分(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也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它们既互相联系融 成一体,又互相对立互相影响c般在30岁以后各部开始发生退行性变,即脱水和纤维性变,逐渐降低或失去固有的弹性,韧性。在这过程中,如果各部退变的程度相近即协调变性,渐降低或失去固有的弹性、韧性。在这过程中,如果各部退变的程度相近即协

调变性,则不致破坏椎间盘解剖组织学结构的稳定,不产生临床症状。如果椎间盘各部退变程度不同即不协调变性,则可导致不同的病理状态。

 

如软骨板的损害较重,就会在软骨板的损害处,纤维环因失去牢固的附着点而变弱,

若髓核退变较轻,其仍有较大的膨胀力,则髓核可向椎体方向挤压突出X线片上表现为 许莫氏结节。也有因发育上的缺欠,十余岁的青少年椎间盘的软骨板就可以发生局部破 损,髓核由破损处突向椎体的上下骨酱内,妨碍了椎体的发育,通过软骨板似半透膜作

用进行的液体交换减少,促进了纤维环与髓核纤维变性,以致形成“青年期脊椎骨伲炎”(又称青年性圆背)和慢性腰背痛。

纤维环是在椎体上下软骨板的周围围绕的一圈坚强的纤维组织。由一系列同心层排 列的板层构成,形成不完全的环,每个板层之纤维在两个椎体间斜行,并以一定角度越 过邻近板层之纤维排列成格子状,因剧烈的活动和积累性劳损,变性可引起邻层纤维在 交叉处的互相摩擦致有纤维变粗和透明变性。最后可致纤维破裂,并在纤维层间,发生同心性的裂隙,纤维环发生这种病理变化后, 若悟核膨胀力尚好时, 则可随裂隙的位置向椎体周围突出。 根据尸体解剖所见, 髓核可向椎体前方、 两侧及后侧突出, 但由于椎 体前面和两侧的组织间隙大, 轻度的突出不致造成临床症状, 但长久地对椎体缘韧带的 牵拉, 造成出血、 机化、 骨化可致椎体缘唇样增生。 椎体后侧为椎管及上下椎弓根对合形成的椎间孔, 其容积很狭小, 所容纳的脊髓及神经根的移动性又有限, 所以髓核一旦 向后方或后外方突出压迫这些组织时, 绝大多数都要引起临床症状。

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 韧性半液体的胶状物质, 可随外界之压力而改变其位置及形 状, 具有可塑性, 髓核内所含的水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胶元纤维网变粗, 密度增 大,弹性减弱, 椎间隙变窄, 纤维环及软骨板承受的压力增大推挤前后纵韧带, 长久后 发生椎体唇样增生, 增大了相邻椎体接触面积, 减少了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适应变性后的人体机能活动。

(2)外伤与发病的关系:

纤维环及椎间韧带连结的解剖结构特点(巳前述)决定了椎间盘抗直拉力大千抗旋转力。 对此有的学者进行了 椎间盘抗拉力尸体实验,他们把新鲜尸体的腰段脊柱取 下, 用直压使椎间盘破裂的力, 相当于施直压加旋转力使椎间盘破裂力的几倍。 此实验 证实了脊柱椎间盘抗直压能力强, 抗旋转力弱。 一个不大的旋转力即可使纤维环的某些 短纤维撕裂。 所以, 旋转力在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上起很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常见外伤 或不在意的旋转力即可诱发椎间盘突出症。

2. 单个(或多个)脊椎的轻度位移, 造成脊柱内外平衡的破坏或失调,是损伤性脊 柱疾病的重要病理改变。

(1)脊柱的静力学:

脊柱的力平衡: 脊柱的内在平衡即椎间关节的平衡。椎间盘髓核的张力和小关节(颈椎包括关节突关节和钩锥关节;腰椎仅有关节突关节)的压力与椎间韧带的张力, 在脊 柱处于任何体位时, 都是互相平衡的, 保持椎间关节稳定。 脊柱的外在平衡即脊柱前、 后、 侧方的肌群是控制脊柱活动的主动力量, 和内在平衡因素一起使脊柱在各个体位维 持协调和稳定。 如果由千各种原因, 使肌肉发生外伤、 劳损、 痉挛、 萎缩、 无力等使脊 柱内在平衡失去外在平衡的保护, 便不能主动地胜任脊柱负重或协调活动的能力, 损伤 和/或退变使内在平衡破坏,也必然影响外在平衡的稳定。 脊柱协调的内、 外平衡是胜任 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

两个椎体之间的连结为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 呈现三足鼎立的三角支架(关节突关 节包括关节软骨面、 关节滑膜、 关节囊韧带和肌肉联合的微动关节)。 椎间盘以负重功 能为主, 关节突关节以稳定脊柱的功能为主, 这样使得脊柱既有缓冲震荡、负重、运动、 支持的功能, 又很稳定, 不致引起脊柱滑脱。

 

(2)脊柱的动力学:

脊柱的椎间盘负重和关节突关节稳定脊柱的功能,在脊柱运动时可以互换,可以使双侧或单侧关节突关节暂时性负重,胜任脊柱后伸、侧屈、旋转三个方向的功能活动,这就是脊柱的三点持重。

关节突关节一瞬间持重胜任脊柱功能活动。如长期持重即转为病理状态(如黄韧带肥厚变性,使脊柱固定在过度前凸位, 关节突关节负重,患者走路时脊柱缓冲震荡能力 明显减弱,头顶震痛,关节僵硬,睡眠时腰背痛,起床困难,X线片可见关节突关节软骨面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突增生变锐或翎毛样改变等), 如失去关节突关节的保护,脊柱将失去稳定(如病理性关节突跳跃、关节突骨折、医源性关节突切除、峡部裂 等)。

(8)脊椎的移位:

构成人体脊柱的脊椎、椎间盘、椎间韧带等组织由千积累性劳损和/或退变(尤以 椎间盘多见)可使脊柱的稳定性变差。若受到适宜的外力损伤, 或突然的扭转力,便可 引起单个(或多个)椎体的轻度移位。其移位的形式可发生在额状轴上的前倾、后仰, 发生在矢状轴上的左、右侧屈,发生在纵轴上的旋转移位。其中以前倾或后仰伴有旋转 移位较为多见。另外, 在上述组织结构未发生明显退变的年青人,也可因脊柱遭受较强大的暴力或不在意的外力损伤而发生单个脊椎的移位。结果,使脊柱内外平衡受到破 坏,出现临床症状。

 

正常情况下脊柱在前后位观,棘突顶线的连线应为一直线。因椎体、关节突和棘突是一个整体,在脊柱损伤后单(或多)个椎体移位,必然导致患椎棘突偏歪、关节突关节错缝、偏歪棘突上下棘间隙一宽一窄(单个椎体前倾旋转时棘间隙变为上窄下宽, 后 仰旋转时棘间隙变为上宽下窄)、棘上(或棘间)韧带损伤, 一旦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时在相应部位可有放射性压痛(或脊髓受压体征)。

(选自冯天友讲义)(仅供参考)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