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失调

2022-09-10 0

 

阴阳失调是指是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

基本内容

是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

阴阳失调,是阴阳双方失去协调平衡关系的病理状态。阴阳失调是任何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病理变化,因此,属于病机总纲。

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之间协调平衡失常。阴阳学说强调阴阳之间的的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持着动态平衡。阴阳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阴阳的协调平衡是相对的。使相对的平衡处于无尽的变化中,表现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协调统一,是为无病。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的原理之一。疾病的发生,不出邪正之争,正气有阴阳,邪气亦可分阴阳;疾病的发展,不外正邪的消长盛衰,也可用阴阳偏盛或偏衰加以概括。因此,任何疾病都可用阴阳失调来说明。

阴阳失调又是机体病机变化之总括。疾病的发生部位不出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病机不外正气损伤,邪气亢盛。脏腑受病,功能失常,则气机的出入升降必然失常。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皆可用阴阳加以说明,气机升降出入以上升外达为阳,下降入里为阴。因此,疾病变化之机括也不外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的性质取决于阴阳双方在量上的优势即主导地位。阳主动主升,性热,故阳胜则病机以升散、妄动、并出现热象为特征;阴主静,主降,性寒,故阴胜则病机以沉降、凝敛、性静为主,阴寒之象较为明显。

阴阳失调可以概括疾病过程中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的生理功能失调,邪正盛衰斗争诸方面。由于阴阳的涵义是相对的,内容所及甚为广泛,因此,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是极其复杂的,但其基本表现形式主要有: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的相互转化,以及阴阳的亡失离决等方面。阴阳是相对的概念,因此,疾病中的阴阳失调所指非一,或指正气,或言邪气;或指病因,或言症状,凡此都须细细辨识。

临床表现

在临床上,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多与疾病本质的寒热性质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又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说明在疾病过程中人体大多存在着病变性质的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或寒热真假等病理变化。为此,阴阳失调更成为阐释病性寒热变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病机,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阴阳失调,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病理机转:

1、阴阳偏盛

包括阳盛和阴盛两方面的病理变化。①阳盛。指疾病过程中以阳热之邪偏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所出现的一类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多由感受阳热病邪,或感受其他病邪郁久化热;或内邪滋生郁滞,从阳而化热;或自身机能病理性亢奋而化热;或恣食辛辣、肥甘,或过用、误用温补壮阳之品而化热等所致。其临床表现多见壮热恶热、躁扰不宁,面红烦渴,便干尿黄,苔黄脉数等实性热性症状。②阴盛。指疾病过程中以阴寒之邪侵客机体而正气未衰所出现的一类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热量不足,或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的病理状态。多由外感阴寒之邪,或因恣食生冷、寒滞中阳等所致。其临床表现多见四肢厥冷、恶寒喜暖、脘腹冷痛,或泄泻水肿、踡卧少动、口淡不渴、痰液清稀、苔白脉迟等实性寒性症状。

2、阴阳偏衰

因机体阴液或阳气亏虚不足,表现出或病邪已退而正气虚弱,或病邪虽有而亦不盛的病理反应低下状态。主要包括阳虚和阴虚两方面的病理变化。①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衰退,机体反应性低下,代谢活动减退,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阴寒邪盛伤阳,或误用、过用寒凉之品伤阳等所致。其临床表现则是阳气虚衰温煦周身功能减退,阴寒相对亢盛,可见畏寒喜暖、形寒肢冷等症。阳虚不足,则推动、激发、兴奋作用减退,抑制之势增强,可见精神萎顿、倦卧少动、脉象无力等症。阳虚则气化失司,蒸腾无力,以致水谷不化,水温泛滥,或湿浊内生,可见下利消谷、小便清长、水肿发作等症。总之,阳气虚衰,其病理表现多为一系列虚寒性征象。②阴虚。指机体阴液虚亏及其功能减退,因而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虚热内生病理状态。多由于阳热之邪耗伤阴液,或五志过极化火而伤阴,或久病耗损阴液等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阴液不足,失其滋润濡养之功,可见口干舌燥、咽干唇干、皮肤干燥、便干尿少、舌红少苔等症。阴虚液亏,久则可致血虚精少,可见形体消瘦、盗汗、脉细数等症。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可见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或颧红升火等症。

3、阴阳格拒

阴寒或阳热某一方盛极或壅遏,致使体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和维系,进而相互排斥、格拒的病理变化,此为阴阳偏盛病机中比较特殊且少见的病理机转。①阳盛格阴。指由于阳热之邪盛极,深伏于里,壅遏于内,致使阳气被遏,郁闭于里,不得外透布达于体表,肢体失其温煦而形成的真热假寒病理状态。多因邪热炽盛,阳热亢极所致,常见于外感热病之极期。其临床表现可见胸腹灼热、恶热、口干舌燥、烦渴而喜冷饮,便干溲赤,舌红苔黄等内热症状,同时可见手足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②阴盛格阳。指由于阴寒之邪盛极于里,逼迫衰竭之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的病理状态。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阳衰,命门之火虚亏,复又因阴寒邪盛而盘踞于内,致使阴阳盛衰悬殊,格阳于外所致。其临床表现可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虚寒症状,同时可见身热而欲盖衣被、面红如妆、脉大但按之无根等假热之象。

4、阴阳更胜

在阴阳偏盛的同时,亦存在着使阳气或阴液不同程度耗伤的病理状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性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此阴阳更胜之变也。《类经》注曰:更胜,迭为胜负也。阴阳更胜,主要包括阳盛耗阴和阴盛损阳等病理变化。①阳盛耗阴。指在阳邪偏盛的同时,炽盛之阳热,势必煎灼阴津,久则导致阴液耗伤的病理状态。但其伤阴程度,受病证热势和病程长短所影响,如伤阴较著,征象明显,则可见口舌干燥、口渴、便干尿赤而少、皮肤干燥等阴液不足失其濡润之症,即为阳盛耗阴证候。若久病阴虚难复,亦可转化为阴虚内热病证。②阴盛损阳。指在阴邪偏盛的同时,由于阴寒内盛,久则损伤阳气,从而导致阳气不同程度受损的病理状态。其伤阳程度亦有轻重之分,如阳气受损过甚,可见畏寒肢冷、面白溲清、便溏等阳虚失于温煦,以及多种机能减退症状,即为阴盛阳虚证候。若病久阳虚不复,则亦可转化为阳虚阴盛之虚寒病证。

5、阴阳互损

机体阴液或阳气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方面,导致相对一方之不足,从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机转。肾藏精气,为“水火之宅”,内寓元阴、元阳,为全身诸脏阴阳之根本。久病则及肾,故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累及肾脏阴阳,或肾本脏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①阳损及阴。指由于阳气虚损较甚,无阳则阴无以化,久则累及阴精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基础上又导致阴液的亏少,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多由于肾阳虚衰,封藏失司,精关不固,失精耗液,或阳虚气衰而致血亏液少,或阳虚不固,自汗频出,伤津耗液等所致。其临床多表现为虚寒证与虚热证并见,但以虚寒症状为主,虚热症状次之。②阴损及阳。指由于阴液或阴精亏耗较甚,无阴则阳无以生,累及阳气气化不足,或阳气失其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阳气虚亏,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多由久病阴液亏耗不足,或久病遗精、盗汗、失血等慢性消耗性病证发展而成。其临床表现亦为虚寒证与虚热证并见,但以虚热症状为主,虚寒症状次之。

6、阴阳亡失

机体阴液或阳气急剧地大量脱失,致使机能突然衰竭所导致的一类危重的病理机转。包括亡阳和亡阴两方面病理变化。①亡阳。指机体的阳气大量地急骤亡脱,导致全身性机能突然严重衰竭,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多由阴寒之邪盛极,正不敌邪,阳气损伤太过;或素体阳虚,又过劳损伤阳气;或急剧吐泻,或大汗不止,或失血过多,或过用汗、吐、下方药等,使阴液大量丢失,阳随阴脱等因素所致。此外,慢性病长期损耗阳气,以致衰竭,虚阳外越,亦可出现亡阳之势。由于阳气亡脱而衰少,其温煦、推动、兴奋,以及固摄、卫外等功能,均突然严重衰竭,故其临床表现可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畏寒踡卧、精神萎靡、神情淡漠、甚则昏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虚寒并伴衰竭危象的症状。②亡阴。指机体由于阴液发生突然性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阴精亏竭,滋养濡润功能快速丧失,以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多由于邪热炽盛或久留,耗竭阴液,或汗出如注,阴液大量耗泄,或吐泻过度,或大出血,耗伤阴液等所致。由于阴液骤脱,失其滋润涵敛之功,则阳气亦随之外脱而衰竭。其临床表现可见汗出如油、汗热而黏、手足温、喘渴烦躁,或昏迷谵妄、形瘦干瘪、皮肤皱褶、目眶深陷、唇舌干裂、舌红而干、脉虚数无力等虚热而见衰竭危象之症。《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机体阴精与阳气之间存在着依存互根和互用的关系,故阴阳亡失之时,亦多反映为阴精和阳气的依存互根关系破裂,即形成阴阳即将离决的危重状态。故阳气亡脱之时,则阴精无以生化而必定耗竭,生命亦就告终。而阴精(精、血、津液)亡失之时,则阳气亦必无所依附而涣散不收,浮越于外,故亡阴之后即可迅即导致亡阳,呈现全身性机能衰竭而虚脱,最后亦必然导致阴阳离决,则精气乃绝,生命亦会告终。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