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
该型是引起四肢瘫的严重疾病,约占颈椎病的15~18%,是临床医生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颈椎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挤压脊髓 、 颈椎外伤后脊髓损伤性液化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
多见于外伤后颈椎移位椎管狭窄及间盘突出,并与骨刺共同在颈椎伸屈活动中刺激、挤压脊髓发生症状。也可因为颈椎不稳,导致混合突出物刺激脊髓或通过交感神经丛刺激脊髓膜,引起脊髓血管痉挛循环障碍而症状加重。
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骨刺形成和黄韧带肥厚等因素,也可导致椎管狭窄,引起脊髓受压迫症状,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颈椎病患者在受到同样外伤后,颈椎椎管越狭窄者,可产生越严重的脊髓损伤,后果越更差。
在上述多种原因基础上,加上椎管后方黄韧带肥厚,就会出现在颈后伸活动时发生韧带褶折,而从后方直接刺激到已受压迫的脊髓,这样前后夹钳作用,是造成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物理性原因。患者在早期只是发生脊髓功能性血液循环障碍,但到晚期脊髓都会发生变性反应,脊髓功能都将难于恢复。
临床资料
1.病史:目前有年青化趋势,患者多在35~60岁,发病较慢,常有转颈不灵活史,约20%患者有外伤史。患者先从单侧或双侧上下肢发麻、发沉开始,出现行走困难,走态不稳,双脚有似踏在棉花上感觉。颈发硬,颈后伸常感到上下肢麻木,看电脑、电视、电影过久疲劳时明显。上肢时麻时痛和无力,严重时不能握物、扣衣服、写字和出现尿滞留。少数累及交感神经而伴头痛、头晕、半身出汗等症状;躯干区第2或第4肋以下可出现胸、腹、骨盆区发紧,似缠绕束带感而喘不过气来。
2.体征:颈后伸、侧弯受限,患区颈棘突或旁肌肉压痛,单侧或双侧下肢肌张力增高,膝反射、跟腱反射亢进,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亢进,弹中指试验时拇指及其它指屈曲呈阳性。躯干可在第2肋以下不同平面知觉减退,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多消失或减弱。
3.诊断及依据:多在35~60岁间,有肢体或躯干麻木,肌无力,行动握物困难,其症状呈波浪式进行性加重,X线拍片示,侧位颈椎曲度间孔变小、小关节重叠、项韧带钙化,颈椎矢状径减小为10mm(正常16~17mm),病灶常在颈椎4、5、6、7多个间隙或椎管内形成间盘突出、后骨刺伸入、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骨化,导致脊髓损伤。
① 四肢麻木无力,逐渐出现行走困难及大小便失禁,有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肌肉萎缩,肌力差等体征。
② 膝、踝反射及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晚期可出现肛门括约肌松弛及深部感觉消失,早期病轻常常感觉会阴部的肛门、尿道和阴道下坠,咳嗽喷嚏时可感觉大小便失禁外溢,以至加重而完全性瘫痪。
③ 颈椎X线摄片检查:椎骨有明显骨刺或关节移位。
④ 腰椎穿刺:奎氏实验可呈现阳性,脑脊液蛋白的含量增多。
⑤ CT或MRI检查:可进一步确定椎间关节移位及脊髓受损的程度,显示定性、定位、定量的临床价值。
治愈标准: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能独自步行或参加一般性工作。
好转标准:症状有改善,尚不能参加工作。
4.鉴别其它疾病:
① 脊髓肿瘤:症状持续进行性加重、影像片可见骨质破坏、化验脑脊液蛋白量特高。
② 脊髓空洞症:多见青年,病灶多在颈胸脊髓膨大部、痛温觉与触觉分离。
③ 外伤性脊髓病:颈外伤后发病急、症状重、常伴高位性截瘫,预后差。
选自(胡进江《定向正骨治疗疑难症》讲义)
请点击:定向正骨包括那些内容以及手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