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和受伤机理与临床分型
临床表现:
1、常见发病年龄为20~40岁。
2、有外伤史或无明显的外伤史。
3、腰腿痛及类型。
病人自述腰腿串痛, "欲站, 站不住,欲坐, 坐不久;欲走,走不动飞多向一侧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放射性疼痛。 疼痛多由臀部开始,逐渐延至大腿后面, 小腿后外侧, 足背外侧, 足跟或足掌。 站立、 咳嗽、 喷嚷和大便用力均可使疼痛加重, 屈膝屈榄 或卧床休息可使疼痛减轻。 久之, 病人感觉患侧下肢小腿后外侧 飞 足背、 足跟、 足掌等麻木或感觉减退, 检查有客观麻木或感觉减退区, 肌张力减低, 肌肉萎缩, 膝、跟腿反 射减低或亢进。
常见腰腿痛的类型:
(1)伤后突然腰痛, 随即伴有一侧下肢串痛。
(2)伤时仅感下背部 “空虚” 或暂时性疼痛,次日起床后方感腰腿串痛。
(8)伤后横贯性腰区疼痛、 僵硬, 隔数日, 甚至数月后腰痛缓解, 延至下肢串痛。 (4)偶有腰痛伴双下肢痛或交替痛(髓核突出位千中部或在椎管内能移动者)。
(5)先急性下肢痛后转为腰痛(比例较小)。
4. 特殊体征(双拇指触诊法检查):
(1)腰部生理弯曲消失,腰肌痉挛,脊柱侧弯。
(2)患椎棘突向左(或右)偏歪,偏歪棘突上下棘间隙变为一宽一窄, 患处棘上韧带(或棘间韧带损伤所致隆起的软块)有条索样剥离,触之钝厚,压痛明显;患椎棘突旁 压痛或伴向下肢的放散痛。
5. X线检查:
X线检查必须结合临床,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必须条件), 一个腰 部疼痛和僵硬的病人X线照片可无异常, 一个活动正常的脊柱, X线照片上可见有明显 的脊柱炎表现。
X线片典型表现,
(1)正侧位片$椎间隙变窄,尤以后宽前窄更有意义,直尺试验阳性(相邻两椎体, 上位椎体的后上角与下位椎体的后下角的连线,通过上位椎体的后下角、 下位椎体的后上加上位椎体的后下角与下位椎体的后上角, 位千上述直线后面, 以示腰椎生理弯曲消失, 轻度后突)。
(2)斜位片: 纤维环破裂的间隙一侧变宽, 侧变窄。
腰椎X线平片,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 定位上的估价的报告1 马景昆氏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X线平片表现最突出的是, 突出间隙相邻椎体缘的平直及突出间隙的 后方加如其次是突出间隙上下椎体后缘的唇状增生或骨刺形成;再次是腰椎侧弯, 侧 弯弯度最凸部位往往与突出间隙一致;以上改变在L3一4 、 L仁5 间盘突出时表现最清楚。 腰怔间盘突出多不典型, 但腰抵角变平对L5氐间盘突出有一定意义, 椎间隙变窄往往 多属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结果, 一般椎间盘突出见到的不多。 以上结论和我们的临床经验 相符,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定位有一定实用价值。
受伤机理与临床分型:
根据脊柱内外平衡失调的观点, 去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 可以看出: 患椎沿着三个轴向活动(额状轴上的前倾、 后仰,矢状轴上的左右侧屈;纵轴上的左右旋转), 致使 纤维环破裂、 髓核突出、 关节突关节错缝、 椎间韧带损伤等, 是主要病理改变。 患椎的 位移均可通过单(双)拇指触诊查觉(必要时辅以X线片)。 因此, 可依据患椎棘突自身与其相邻椎体棘突间的关系的改变, 即棘突偏歪, 棘间隙的宽窄, 顶线的高隆与凹陷 等体征, 很准确的做出诊断。 依不同的受伤机理, 可将其所引起的患椎棘突偏歪的方向
分为左旋与右旋两型。 但在临床应用时, 我们发现患椎因受旋转力致伤后发生旋转位移,常伴有椎体的前倾与后仰,故以“亚型”来补其不足。即左旋前顽亚型与左旋后仰
亚型,右旋前倾亚型与右旋后仰亚型共四种。
分型的临床特点;
左旋前倾亚型:棘突偏歪向右,棘突上角隐陷、下角高隆,棘间隙上窄下宽。
左旋后仰亚型:棘突偏歪向右,棘突上角高隆、 下角隐陷, 棘间隙上宽下窄。
右旋前倾亚型: 棘突偏歪向左,棘突上角隐陷、 下角高隆,棘间隙上窄下宽。
右旋后仰亚型: 棘突偏歪向左, 棘突上角高隆、 下角隐陷, 棘间隙上宽下窄。
选自冯天友讲义(仅供参考)
请点击:罗氏正骨包括那些内容以及手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