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综合症
梨状肌损伤引起的 坐骨神经痛较常见,因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很多相同处,时有误诊而拖延了病程。目前在研究该症基础上,摸索到一些特点,采用手法松解,收到较好效果。
1、解剖:梨状肌位于小骨盆内面,起于第2、3、4骶椎侧方前面,向外下穿过坐骨大孔,形成肌腱止于股骨大转子上内侧。约15%的人梨状肌有两个肌腹,是髋关节外旋外展肌之一。梨状肌受骶1骶2神经根支配,该肌在坐骨大孔区形成上、下两孔,上孔的上缘为坐骨大切迹,其下缘为梨状肌的上缘,有臀上神经和臀上血管通过,下孔上缘为梨状肌的下缘,有阴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静脉和重要的坐骨神经通过。
2、疼痛机理:多数人认为神经根周围出现瘢痕或粘连时,神经的移动范围缩小,张力增大,患者行走时坐骨神经被反复牵扯,产生坐骨神经性间隙性跛行,也有学者认为梨状肌损伤后,产生痉挛、肥大或挛缩,压迫坐骨神经出现疼痛。
患者主要症状表现臀部及下肢疼痛,时轻时重地反复出现慢性病史急性发作,走路或活动后加重,跛行呈间歇性,多在卧床休息后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阳性,但超过60度后疼痛反而减轻,神经症状不明显,虽有感觉异常,多无准确分布区。体检可见臀肌萎缩,坐骨大切迹有压痛,用力伸髋同时内旋髋关节出现下肢痛,内收、屈曲、继续内旋髋关节疼痛加重,患者坐位双膝合拢后对抗医生双手挤压分开时肌力减弱并疼痛。出现明显上述症状时要考虑到梨状肌综合症,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确诊。
3、治疗:
目前临床多应用创新的梨状肌综合症定向分解法效果较好。嘱患者取侧卧位,患侧朝上,健侧朝下伸直下肢,医者位于患者臀后部。如痛点在右侧臀部,将患者右下肢向后内以髋膝关节为轴点弯曲,使足背及前踝部放在医者左侧骨盆上凹端紧贴固定,右手掌从下向上托紧患者右膝关节保持水平位,左上肢以肘关节凸突为支点向内屈曲,充分显示肘关节后侧凸突点,利用凸隆突起的肘关节尺骨凸突点,在右手向后上,适力(约5公斤)近似弓形牵拉右下肢膝关节同时,左手肘凸突尖顶住梨状肌下缘,用力(约15公斤)快速(约0.5秒)向臀上外侧椎挑。这种近似分离的手法能使梨状肌瞬间获得松解效应,促使坐骨神经因梨状肌挤压粘连引起的疼痛反应减轻或消失。该手法可隔日治疗1次,每次治后休息(腹卧)半小时,梨状肌区无疼痛禁治,
久治不愈者,可用药物封闭。应用醋酸强的松龙25毫克加透明质酸酶1500单位和0.5%普鲁卡因18ML,每5天一次,共3次。
选自胡进江《定向正骨法治疗疑难症》
请点击——定向正骨包括那些内容以及手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