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有补污,治有法则
《灵枢•背腧》云:“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污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此语被认为是灸法补污术之滥筋,灸徐而火力温则有补虚功效,灸疾而火力猛则有污实作用。灸分补污,灸能污实,这也为后世热证可灸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上文热证用灸讨论。明代医家蛋居中在《红炉点雪》中指出,灸法用于寒热虚实诸证,无往不宜。汪机在 《针灸问对》中阐释道:“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内经》中有不少地方指出了灸法应用的一些原则和宜忌。《灵枢•四时气》论述灸治与四时气候的密切关系,灸治当以“得气穴”为重,其载:“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日:四时之气,各有所生,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灵枢•经水》 云:“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答日: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日法天之常。灸之亦然。”此处以天人相应观点,言灸之壮数多寡应与十二经脉经水之多寡相合,适度施众。对病人体质,医家应心中了然,手中施治与之应。此所谓法天则地,因人施灸。若灸而不顾体质与经脉情况,施灸过度,“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十二经脉气血皆有大数。《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灵枢。通天》 云:“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污之,虚者补之。”这里亦有因人施灸的观点。人之五态奈何?“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另《内经》中还记载了“随年灸”,如《素问•骨空论篇》云:“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这些都是因人施灸、施众多寡的典范。
《内经》中亦对灸治禁忌略有论述。《灵枢•终始》 云:“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才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污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愈可饮以至剂。如是者弗灸,不已,因而污之,则五脏气坏矣。”“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是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指出阴阳俱虚、阴阳俱溢的情况不宜用灸。另 《素问•腹中论》 云:“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歧伯日:名既逆。帝日:治之奈何?歧伯日:众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日:何以然?歧伯日:阳气重上,有余手上,灸之则阳气人阴,人则缩;石之则阳气虚,虛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指出阳气重于上之既道不可轻易用灸,领待阳气从上而降阴气从下而升,阴阳相并,而后可治。《素问•奇病论》 云:“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歧伯曰:病名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此言息积病不可灸刺,盖灸则火热内烁,刺则气污经虚也。选自《扁鹊灸法诒颃疾》